健身知识
Fitness knowledge
分类>>还能火多久?
还能火多久?眼下,成为A股活跃题材之一。GLP-1受体激动剂,即胰高血糖素样肽-1受体激动剂,成为的“明星”,带动资本市场竞相追逐,多家公司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上涨,而大洋彼岸的知名药企礼来,更是借此市值超越了强生。
据百度百科显示,肥胖通常为导致2型糖尿病、脂肪肝、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高危因素,每年全球因此而死亡的人数大概有 300 万。
2017年,诺和诺德旗下的司美格鲁肽批获准上市,这是一种基于GLP-1受体激动剂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特效药,却不想对控制体重有较大的帮助。
2021年,司美格鲁肽切入减肥赛道,重新定义了,成为畅销欧美的产品,就连马斯克也被其“俘获”,一个月内瘦掉9公斤。
据临床研究结果显示,超重且无糖尿病人群每周注射2.4 mg司美格鲁肽,可使体重下降14.9%,平均体重减轻15.3 kg,平均BMI下降5.54,因而美国糖尿病学会则将司美格鲁肽列为“减重效果非常高”的药物。
据诺和诺德的财报数据显示,司美格鲁肽2022年的销售额为118亿美元,2023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为92亿美元,截至2023年9月25日的市值为4084.67亿美元,而2022年丹麦的GDP为3954亿美元,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。
摩根大通预计,到2030年,基于GLP-1受体激动剂的年销售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,诺和诺德与礼来将形成“双寡头”垄断。
据天风国际的研报显示,截至2023年8月份,共有106个GLP-1类减肥新药的临床试验项目,中国企业有43个,占比约40%。
中国证券报表示:“国内企业物研发布局以GLP-1(R)单靶点为主,部分在该领域布局深厚的公司开展双靶点,甚至三靶点研发,寻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。”
今年以来,随着AI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的价值逐渐释放,AI制药优势显现。西南证券表示,相较于传统新药研发,AI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可显著缩短研发周期、降低研发成本,同时提升研发成功率和投资回报率。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,其应用领域更加广泛,可参与药物开发过程的多个阶段。
据智药局数据监测,2023年8月,全球共有15家AI制药相关企业完成了新一轮融资,披露总金额约为8.09亿美元。从药企与AI制药公司的合作来看,这一趋势更为明显,仅9月份就有多项合作。
对于诺和诺德本次合作,英矽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nkov通过微信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,AIDD(人工智能药物发现)领域已经从最初的“纸上谈兵”和单纯的算法发展到应用软件,现在又落地到具体的药物管线。可以说,现在衡量一家AI药物发现企业的最低标准,就在于其能否成功将自己的管线实现license-out(对外许可)。
此前,英矽智能CEO任峰接受记者专访时谈到,2020年之后,随着国内外一些AI药物管线进入临床二期进行有效性验证,整个AI制药行业也迎来一个关键性阶段:如果有药物能够验证成功,那么就意味着在新药研发流程中,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,AI制药已能够实现闭环。
一方面,GLP-1受体激动剂在中国的专利要么已到期,要么即将到期,这给中国企业的赶超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。
另外一方面,中国市场广阔,据弗罗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,2021年国内减重市场规模为21亿元,2017年至2021年复合增速为71.4%,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可达111亿元。
国泰君安表示:“GLP-1类物持续扩容,推动相关原料药及合同研发生产组织(CDMO)市场需求增长。多肽类药物壁垒在于合成工艺技术、大规模生产成本控制等,涉及复杂的分离纯化以及初级、高级结构鉴定,对相关企业工艺技术能力及资金储备要求较高,具有技术平台优势、合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(GMP)产能、项目交付经验的相关公司有望受益。”
《生物世界》主编王聪在接受“虎嗅”采访时表示:“有些就是单纯的模仿。未来,如果价格战打到成本更低、更便捷的小分子口服药领域,时机上已经落后的中国药企im电竞官方网站入口,也就只有看热闹的份儿了。”
广东省药学会关于GLP-1类药物的最新专家共识,GLP-1类药物在发挥减重作用时,会抑制胃肠动力,也会对肝肾、心脏、肌肉、骨骼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,包括减少脂肪肝,导致心脏输出量增加、胰岛素分泌增加等。
总而言之,常山药业、翰宇药业、德展健康、金凯生科、争光股份、华森制药等因为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,但后续能否持续仍是未知数。
壹零社:用图文、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、电商生活、云计算、ICT领域、消费电子,商业故事。《中国知网》每周全文收录;中国科技报刊100强;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;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